资讯中心

关注熙软动态,聚焦行业发展

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
Industry news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出炉 医院仅靠“过紧日子”还不够

体制改革司 2022-02-15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的主题词。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始,国家陆续发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纲领性文件。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15年)》。2022年虎年春节甫一开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并且公布了《各省(区、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随着规模边际效益递减,公立医院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尤其当前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医保提标扩面升级以及DRG/DIP支付方式全面推进等多重压力叠加的情况,公立医院发展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将告别粗放扩张的旧套路,进入内部挖潜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此次国家发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就是要实现由外延性扩张向内涵型高质量发展转型,建立医院发展价值判断。


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粗放式发展是以投资驱动拉动医院规模扩张以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体现为过于追求“拼资源”“跑马圈地”式的规模扩张。在衡量指标上,粗放式发展仅追求服务总量的增长,常用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等指标来衡量。而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关注服务总量, 更重视对医院发展的质量、效率、持续性以及职工与患者满意度的多维考量,是量与质的协调共生。


运营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医教研防等业务活动、预算资金资产成本管理等经济活动、人财物技等资源配置活动愈加复杂,逐渐加大了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压力。粗放式发展的价值判断是“唯速度”,主要体现为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和低效率。高质量发展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革新和服务更新来推动医院运行模式的调整升级,实现以最少的医疗卫生资源获取最大的卫生健康服务产出。


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离不开信息化手段。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资源配置:从“重物质要素”转向“重人才技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粗放式发展往往过分投资硬件等物质要素,而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以创新驱动来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我们只有重视医护人员的全面发展,赋予他们幸福感与获得感,方可汇聚起巨大的创新合力。随着DRG/DIP的全面展开,药品集采的普及推广,按照国家医保局“腾笼换鸟”策略,医护人员收入将按照劳动量和价值做决定,可以预测,2022年国家将出台医护人员薪酬制的评估体系。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投资医院硬件转向发展人力资源,最终实现医疗质量、管理效率、医护待遇以及创新活力的提升。



27项指标出炉!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此次发布的《指标》共包含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27项,具体来源于医改监测系统、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卫生健康财务年报、国家卫生健康委满意度调查。评价指标的试行,将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从这些指标看来,三级医院仅靠“过紧日子”,恐怕远远不够。 


“门住比”控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第4条二级指标,是三级公立医院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即业内俗称的“门住比”。计算方法是去除急诊、健康体检之后的门诊患者人次数,除以出院患者人次数。 


“门住比”的高低,反映了门诊就诊的患者,多大比例需要住院,也就是门诊患者中,多大比例属于疑难杂症。“门住比”高,往往意味着医院门诊接诊了大量无需住院的轻症患者。 


现实中,三级医院虹吸了大量本该去基层医疗就诊的轻症患者,“门住比”居高不下。《指标》明确,设置此条的目的是控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


第5条二级指标称,要逐步提高县域内住院量占比,也就是所说的“大病不出县”的比例要提高,小病自然更应尽量留在县域内接受治疗。 


第6条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要达到合理水平。“合理水平”是什么水平?按照国家有关分级诊疗的要求,应该是65%。


按病种付费比例将达70%,DRG/DIP加速医院全成本时代。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方面,《指标》设置了6项指标,如果上一个指标体系大都指向基层和分级诊疗,这一个指标体系大都是针对三级公立医院的要求。 


第10条,三级公立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计算方法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总权重/分析病例数。这是对医院落实DRG的情况提出了要求,反映了医院的管理能力。 


第11条,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这再次强调了三级医院做复杂手术的能力,也回应了逐步提高药品、耗材之外的医疗服务收入的要求。未来,外科实力强的医院未来会更占优势。 


第12条,三级公立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要求是“逐步提高”。这反映了医院的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拒绝为科研而科研,拒绝为职称而科研,强调科研的初心是为了改善实践。


另一个指标:按病种付费(DRG、DIP、单病种)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公立医院总住院参保人员数的比例=按病种付费(DRG、DIP、单病种的住院参保人员数/总住院参保人员数×100%。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也曾明确,“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明确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按病种付费的住院费用占全部住院费用的比例达到70%,着眼改变公立医院逐利性,解决目前严重的轻病住院、小病大治问题。虽然此次发布的评价指标只提出:逐步提高到合理水平,这只是现阶段的要求,根据"十四五"规划来看,逐步达到70%才是最终目标。


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效能,医院亟需唤醒“智慧管理”。一直以来,公立医院一直在强调“公益性”,仿佛救人这事,就要不惜一切代价,不能精打细算。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启动“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随后又陆续发布了包括成本核算、运营管理、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等四个运营管理的文件。这显然是既要建立提升效能的制度体系,也昭示着公立医院不能精打细算。


第16条,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第17条,实现收支平衡的公立医院占比;第18条,管理费用占公立医院费用总额的比重;第19条,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这些指标导向十分明确——控费、控费还是控费,值得医院管理者注意。


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势能,要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借助数字化建设,以内部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大流程为重点,强化内部审批、预算、资产、会计、采购等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随着《指标》的正式发布,公立医院高质量管理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默守陈规将被时代无情抛弃。医院的管理者需拥抱改变,吃透指标,确定自己的管理策略是否符合大势,做出最佳的管策略,才能在改革浪潮中屹立不倒!